治疗方法:
①温中止泻汤加减治疗。基本方:红参、附片各5~10g,肉桂3~5g,神曲10g,姜半夏5g,茯苓 10~15g,焦山楂10g,甘草3g。加减:有伤食史伴呕吐,可加益黄散(《幼科发挥》青皮、陈皮、丁香、诃子、炙甘草);矢气遗屎,属中阳下陷加升麻、葛根;腹胀加小茴香,厚朴;大便白淡,四肢不温,重用附片,加炮姜;发热伴舌苔白黄厚腻,加黄芩,姜汁炒黄连。
用法:上方剂量可随年龄大小增减,每日1剂,水煎取汁少量频服。②同时配合推拿手法:湿热泻,由湿邪引发,脾恶湿喜燥,湿困脾阳,使运化不健造成水谷的消化吸收障碍而致腹泻。表现为大小便多,大便时痛并有腥臭味,口不渴、舌苔白腻,指纹红。
治宜清热利湿,补脾、清补大肠,分手阴阳、运八卦,清天河水、清小肠、推上七节骨、拿肚角。寒泻,一般有受凉史,吃凉食或母亲有吃凉食史,表现为腹痛,没有粪便时腹部也痛,哭闹不止,大便稀薄、色白、无臭味。
治宜温中散寒,健脾止痛止泻,补脾、补大肠、清小肠、揉脐、推上七节骨,上推三关穴、运八卦,揉一窝风,揉外劳宫。伤食泻,因喂养不当引发的腹胀、腹痛、呕吐、腹泻、水样便、大便酸臭,口臭伴发热、指纹红,小便黄少,治宜消食导滞、健脾止泻,补脾、清补大肠、清小肠、揉脐、推上七节骨、运八卦,推小横纹,分腹阴阳,退六腑、拿肚角。
惊吓泻,多由孩子过度受惊吓而引起,表现为大便绿色、烦躁、怕惊、治宜镇惊安神止泻。补脾、补大肠、清小肠、揉脐、推上七节骨、运八卦、加镇静六内劳宫。③全部不用抗生素、止泻剂治疗。有脱水者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补液。
小儿秋季腹泻以患儿的大便颜色和性质为辨证要点。无论有无发热及舌质、舌苔的寒热表现,始则用温中止泻汤加减,其疗效较葛根芩连汤、胃苓汤等为佳。因为脾乃太阴湿土,喜燥恶湿,健脾当以温运为本。《名医方论》曰:“阳之动始于温,温气得而谷精运”。故叶天士主论“太阴湿土得阳始运”。
温药味辛性湿,能启动脾阳,醒脾燥湿,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,故曰:太阴湿土宜升则健。脾气散精,则水谷精微得升,水湿得化,泄泻自止。历代医家也重视健脾当以温运为本。隋唐以前《颅囟经》始有“水泻利脾冷”,应以“温脾散主之”的记载。而钱仲阳的“益黄散”更为温脾止泻的代表方剂。
以桂附理中汤(《三因方》)加减,方中用附片、肉桂、炮姜3药协同以温运脾阳,妙在用红参以益气升阳,举陷止泻,又佐以苍术、茯芩,运脾除湿,更有奇效。明代万全总结其家传之学时,对症因多种的泄泻,强调其治泻的祖传秘法是“不问寒热,先服理中丸”,并把“温运”列为儿科止泻三法之首,足证用温运法治疗泄泻有其深远的理论依据。
温阳药从现代医学角度看,具有扩张胃肠毛细血管,改善其局部微循环,调节胃肠道功能紊乱,有利于胃肠道生理机能的恢复等功能。局部微循环的改善,可能使局部体温升高,有利于轮状病毒在体内的灭活;有助于肠道正常菌群的生长,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繁殖,提高小肠的重吸收功能。改善肾脏微循环,能提高肾小球灌流量而达到利尿、分利大便的作用。
婴幼儿腹泻主要病变在于脾胃,祖国医学认为婴幼儿为稚阴稚阳之体,脏腑娇嫩,形气未充,生机蓬勃,发育迅速,即易实易虚,其脏腑柔弱,形气未足,腠理疏松,脾胃虚弱,若饮食失节、寒湿不调,易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化之气不能输化,并走大肠致滑泄不止而泄泻频作,耗伤津液。
配合采用穴位推拿治疗可以调理肠胃,健脾益气,而达到温阳止泻的目的,并用补脾、补大肠可以健脾益气,固肠实便;推三关、揉脐,温阳补中;配推上七节骨以达到湿阳止泻;分腹阴阳能健脾和胃,理气消食。此法是医者对皮肤相应部位进行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推拿,患儿痛苦少,治疗时间短,见效快,无不良反应,治愈率高。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小儿腹泻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。